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在工作中,常碰到不少粉丝说自己的颈椎问题 —— 脖子一转就 “嘎嘣嘎嘣” 响,像里面塞了小石子,吹了空调、受了冷风后更严重,不光脖子僵得像块铁板,还带着头昏头沉,有时晕得直犯恶心,甚至觉得天旋地转,连低头看手机、转头打招呼都费劲。
这些问题多和颈椎里的寒湿有关。脖子是气血通往头部的 “要道”,一旦寒湿趁机钻进去,就像在这条要道上堆了冰块,气血过不去,筋脉被冻得发硬,转动时骨头、筋肉摩擦就会响;气血上不到头,大脑得不到滋养,自然会晕、会沉、会恶心。尤其现在人总待在空调房,脖子露在外面,寒湿更容易找上门,时间一长,不光响,还会疼、会僵,甚至牵连肩膀、后背都发紧。
《素问・调经论》里说:“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,不泻则温气去,寒独留,则血凝泣,凝则脉不通。” 意思是寒气积在体内不消散,会让气血凝结、经脉不通,这正合了颈椎寒湿导致的问题 —— 寒凝血瘀、筋脉阻滞,才引发了异响、疼痛和头晕。而《灵枢・周痹》中 “风寒湿气,客于外分肉之间,迫切而为沫,沫得寒则聚,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则痛”,更点明了寒湿在皮肉筋脉间聚集,会导致疼痛、活动不利。
针对这种情况,我常用的方子是:黄芪 30 克、桂枝 15 克、白芍 15 克、生姜 10 克、大枣 5 枚、制川乌 6 克(先煎)、葛根 30 克、羌活 10 克、独活 10 克、威灵仙 15 克、全蝎 6 克、炙甘草 6 克。
这个方子的思路,是先把颈椎里的寒湿赶出去,再让气血通到脖子和头部。黄芪能补足正气,像给身体加个 加热器,让气血有力量冲开寒湿;桂枝性温,能带着热气钻进筋脉,直接驱散寒气,还能让血管舒张,方便气血流通;白芍能柔化筋脉,缓解脖子的僵硬和疼痛,和桂枝搭配,一温一柔,让筋脉既不被冻僵,也不会因过度紧张而摩擦作响;生姜和大枣能帮着脾胃生成气血,相当于给 “加热器” 添燃料,让身体自己产热抗寒。
加制川乌是因为它散寒止痛的力量强,能钻进骨头缝里把深层的寒气 挖 出来,对寒湿引起的颈椎剧痛、僵硬效果明显,但一定要先煎 1 小时,去掉毒性;葛根能把药力引到脖子,专门松缓颈部的筋脉,就像给紧绷的绳子抹润滑油,让脖子转得顺溜,还能改善头部供血,缓解头晕;羌活、独活能祛风除湿,从脖子到肩膀、后背的僵硬酸痛都能管,尤其适合吹了冷风后加重的情况;威灵仙能 “通十二经脉”,把堵在颈椎的寒湿、瘀血都疏通开,减少骨头摩擦的异响;全蝎是动物药,它走窜的力量特别强,能钻到筋脉缝隙里,解开那些顽固的粘连,让脖子活动更灵活,还能通络止痛,缓解因神经受压引起的头晕、头痛。最后用炙甘草调和所有药的力量,还能减轻制川乌的毒性。
用上这个方子后,很多粉丝反馈,脖子转动时的 “嘎嘣” 声慢慢变小了,甚至消失了,头晕、恶心的感觉也减轻了,脑袋变得清醒,脖子也能灵活转动。这是因为寒湿被驱散,筋脉不再僵硬,气血能顺畅地流到头部,大脑得到滋养,自然就舒服了。
不过要注意,中医讲究千人千方,每个人的寒湿轻重、气血状况不同,用药也得调整。比如头晕厉害的,可能要加天麻;脖子疼得厉害的,或许要加延胡索;如果还有瘀血,可能得加桃仁、红花。所以千万不能自己抄方用药,最好找医生面诊,根据具体情况加减,才能更稳妥。
说到底,颈椎的这些问题,多是平时不注意保暖、长期低头让寒湿有了可乘之机。调理时既要靠药物驱散寒湿、畅通气血,也要注意别总吹空调,工作间隙多活动脖子,才能让脖子一直舒服,脑袋一直清醒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杏仁弘道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辉煌优配-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-股票安全配资-日照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